金融監管部門最近有點忙:先有證監會針對私募資管市場的“八條底線”,后有銀監會的理財新規,再到央行官員發文闡述MPA(宏觀審慎評估體系)的熱點問題,就連基金業協會也注銷了逾萬家空殼私募。監管政策頻出,各分管部門看似分頭行動,但不難發現其意圖共同指向一個目標——金融去杠桿。這也是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罕見提出“抑制資產泡沫”后,各監管部門抓緊落實的行動表現。
明確要求券商資管產品大幅降杠桿、通過分級管理要求銀行理財剝離高風險品種、MPA將加強對表外業務的監管和評估等,這些監管部門近期釋放的信號都在說明監管控風險升級,并重點整頓銀行通過表外業務與券商、基金等領域合作的交叉風險,降低資金在權益類資產市場、債券市場的杠桿風險。實際上,既然要“抑制資產泡沫”,就說明決策層已經警覺到資產泡沫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在加劇。之所以能引發資產泡沫,說白了,就是錢都積聚在金融資產領域,推升資產價格,“吹大”泡沫。
資產泡沫的產生歸根到底是寬松的貨幣環境造成的,并由此形成惡性循環。金融危機后,全球的央行都前赴后繼地采用“放水”這一招數,試圖挽救金融部門和受波及的實體經濟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寬松貨幣鼓勵了資金的逐利性,促進了金融部門風險偏好的上升以及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,從而導致投資金融資產的收益率逐漸超過了投資實體企業,并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資金、資源流向金融部門。與此同時,隨著金融資產泡沫越來越大,金融風險也在逐漸積累,貨幣當局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,不得不長期維持低利率狀態。按照太和智庫的提法,這一現象就是“低利率陷阱”或是“金融擠出”。
中國有關政府部門時常強調“要加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”,也說明金融的發展在脫離實體經濟,形成金融空轉。一位商學院教授曾對記者表示,他的學生以企業家居多,幾年前這些企業家跟他談論最多的話題,是如何實現技術升級與創新,如何擴大企業規模,而現在問得最多的,則是還有哪些資產有投資價值,是買股票劃算還是買房子劃算?梢娊鹑跀D出的效應在不斷加劇,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金融領域。
雖然此前貨幣當局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,不得不維持低利率的寬松貨幣狀態,但當發現這種貨幣狀態不但難以解決問題,反而會進一步推升高杠桿風險時,與其繼續維持不如盡早主動刺破泡沫,這才真正有利于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。當監管部門重拳限制高風險、高杠桿業務,央行實質性回歸穩健貨幣狀態時,那些前些年做得風生水起的金融機構們恐怕應該小心了。(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