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記洪湖市沙口鎮財政所所長尹建華
從鄉鎮財政所業務骨干到副職、再到所里“一把手”,尹建華在“萬線穿針”的財政基層管理第一線,始終以“不忘初心”的“向我看齊”表率行動,把各項工作做得風生水起,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、享受政策實惠,成為全市財政系統有口皆碑的基層優秀“領頭羊”。
“全鎮農戶都是我家親戚”
2019年9月10日,沙口鎮崔溝村合作社社員劉承雨打來電話反映:“合作社承包崔溝村200多畝水田,按今年的國家稻谷補貼政策,我們怎么申報應該享受的補貼政策?”尹建華放下電話后,首先想到的是:“這說明我們的工作,離群眾的要求還有距離!”
他并沒有派人去聯系,而是心急火燎地騎車趕到崔溝村,當面給劉承雨等講解落實政策的程序,請合作社先到村級申報,再由村里匯總后上報鎮農辦審核。隨后,他又和村組干部一起到田間現場核查,督促村會計配合合作社搞好申報服務工作。參與核查的社員們連聲夸獎:“黨的政策好,財政所認真負責,我們好感謝!”
“辦好群眾的事,落實兌現好黨的各項惠農政策,就是我們基層財政所的‘第一本分’,不必感謝!我的責任,就是帶領全所干部職工嚴守‘初心’,必須把 ‘本分責任’做到位!”
沙口鎮享受國家相關補貼政策的農戶有8400多戶,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面積12萬多畝,每年補貼總額600多萬元。尹建華不僅對這些關鍵數據及各村農戶的基本信息數據了如指掌,而且都領銜督辦,如果發現差錯就必須下村核實,經常加班加點,有時侯一忙就是一晝夜。這幾年來,沙口鎮的農村各項補貼資金差錯為零,因此全鎮每年相關上訪也為零。
財政補貼“一折通”發放到戶后,往往丟失的不少,有些農戶不知道怎樣掛失,甚至掛失時還不知道自家的賬號,只好跑到財政所直接找尹所長想辦法。從這些“小事”的日積月累中,尹建華公開喊出“所有職工向我看齊”的響亮口號,要求大家把村民們反映的每一個難心事、煩心事,都要全心全意真正辦好。
只要哪家來找,他總是熱情接待,耐心詢問情況,上電腦仔細查詢存折號,并耐心告訴怎樣到信用社去掛失。對上了年紀的大爹大媽,他總是陪著他們一起到信用社辦理掛失手續。信用社員工開玩笑說:“尹所長,又有親戚來找麻煩了?!你家親戚怎么這么多?!”他幽默地回答:“全鎮農民都是我家親戚,他們辦不了,我不辦誰辦?麻煩你們太多了,有機會請到我家吃飯……”
在“一對一”的精準扶貧幫扶中,尹建華同樣把幫扶對象當親人。2017年3月,他初次到幫扶對象范訓青家走訪,范家兩口子對他不冷不熱,很有些反常。隨后深入了解,才知道范訓青的愛人病了,加上缺勞動力缺資金,12畝多的蝦稻田一直沒錢進蝦苗。尹建華二話沒說,當場聯系信用社幫范家辦理小額貸款10萬元,一舉幫他家渡過了難關。尹建華得知還和范訓青的愛人同姓且同輩,于是還當上了范家的舅舅。這兩家親戚越走越親熱,在“舅舅”的傾力幫扶下,去年范家終于脫貧走向致富。尹姐逢人便夸“我家結了一門好親戚,結了一個好舅舅!”
“誰不守規矩,就是和我們過不去”
“讓國家財政下撥的每一分錢,都發揮效益,用在刀刃上,是我們財政所的 ‘第一職責’。誰要是不守規矩,打國家資金的主意,在村民們身上揩油,就是和我們過不去,我們不要怕得罪他!”在財政資金監管上,特別是扶貧資金監督上,尹建華堅硬如鋼,一絲不茍。
曾有某單位請托一位老領導出面,想挪用一筆專項資金,請財政所“通融通融”。他遞煙倒茶后,毫無商量余地說:“這樣干,肯定違規,就是不行!搬誰也沒用!”有職工聽聞后評論:“別看尹所長平時一臉笑,像個和事佬,可在原則問題上毫不含糊,不留一點余地。有他監管專項資金,大家放心!”
他在職工大會上說:“結人脈,討個好名聲,絕不是拿原則去做交易。如果這樣做了,不僅討不到好名聲,還會害了對方,損害了全所形象,最后害了自己。結人脈,只有一個好辦法,那就是用優質服務去體現人情味,只要政策允許,不犯紀律,就應該千方百計提供優質服務,才會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理解。”
在嚴把資金監管關口上,尹建華有自己的獨到做法。他說,財政所是地方經濟發展的“睛雨表”,項目上馬是地方經濟發展的“增長極”,我們要根據財政制度和要求,主動幫助項目申請方和施工方催生項目落地,督促項目盡快上馬。同時,也不能簡單被動地當“把關公仆和撥款出納”。對各村計劃要實施的項目,他反復督促相關村委會討論,催促相關專業人員論證,代表大會通過,上報鄉鎮政府審批。對不符合流程的,主動幫忙完善程序后上報。對每筆項目資金的進進出出,他都有十分清晰的分類資金信息登記,并通過《信息傳遞表》分傳到專管員和各村,按進度撥款,保證項目盡快完工。所里對每一筆政策性補貼資金、項目資金,都建立了臺賬,進行全程監控,嚴防“跑冒滴漏”。
群眾最忌諱辦事不公道,“一碗水端不平”。為了實現財政資金分配“公平、公正、公開”目標,尹建華想盡了辦法。其中,他在全市率先創新的各村組《農戶財政資金補貼公示》張榜上墻噴繪圖表,各村、各組、各家的多種數據情況清清楚楚,一目了然。不僅知道自家補貼多少,還明白鄰居補貼多少,杜絕了相互猜忌,避免了與村組干部之間的誤會。
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。”他還在《下鄉日志》上下細功夫。只要村民、村組干部反映的大事小事,他都記錄在筆記本上,能作答復的就現場答復,不能答復的先記下來,回所里集體研究后再做回復,從不落空一件。職工們很佩服:“尹所長的筆記特別多,基本上一月一本,有時一月兩本,堆在桌子上厚厚的!”
帶好隊伍“言教不如身教”
在沙口鎮財政所黨支部會上,尹建華這樣承諾,“俗話說得好,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要想把事業做好,必須帶好隊伍,要帶好隊伍,作為一把手,言教不如身教。要求職工做到的,領導必須做到先做到。大家都向我看齊,利益面前不怕吃虧,工作負重不怕吃苦,一言一行都經得起群眾雪亮眼睛的檢驗!”
正因為他總覺得上上下下的“雪亮眼鏡”在盯著自己,兢兢業業不敢懈怠半分。農村收獲期間的一個周未,突然接到正在荊州中學讀書女兒的手機短信:“爸爸!幾個月沒見到你,真的好想你!”他才猛然想起這些時忙于落實糧食補貼等惠農政策,已有兩個多月沒與女兒見面了。他逼迫自己放下手頭工作,匆匆趕往荊州。剛見到女兒,他就接到沙洋村一組村民周德貴的一個電話,詢問“為么子一折通上的補貼金額,與補貼通知單的金額不相符?”他花了近10分鐘耐心解釋,才讓對方聽懂。他感覺到,這并非只是一家人的問題,涉及面還很廣。于是,和女兒吃了一頓飯后,又匆匆忙忙趕回所里召集大家開會,布置所有職工走村串戶,認真做好糧補發放政策的解釋宣傳。
次日上午,尹建華騎車直接趕到周德貴家,對正在吃飯的一群村民詳細作政策解說。周德貴滿面歉意:“尹所長,昨天我翻出你名片,試著打了電話。真不知,你這個人這么實誠,不僅接了電話,還把事情說得一清二楚,解開了我的心結。今天,何苦又大老遠跑來做解釋,真是太麻煩你了!我們心里,實在過意不去啊……”
他笑著說:“你對現在補貼與政策不合,心里有結,其他農民兄弟就沒有嗎?只不過他沒有你性子急,沒有打電話問我們,心里同樣還不是個結。這個結不解開,你們不安,我們財政人員還不是一樣不安!”
沙口鎮各村組農戶手里,都有尹所長自制的一張“特殊名片”,上面不僅印有電話號碼、家庭住址、分管項目,還有主要的惠農政策。村民一看名片,對惠農政策一目了然。如果不清楚,就拔個直通電話,就能得到答案。
他走到哪里,就把名片發到哪里。他愛人打趣地問:“建華,你管的事不大,電話卻比誰的都多,天南海北都有,所里一個月該給你報銷多少電話費?在外地打工的這么多村民打電話找你問,你老實說,有時煩不煩啊?!”他隨口幽默地答:“這有么事好煩的?鎮里外出打工的多,只有老人在家,怕補貼不到位。假如是我,不也一樣要問嗎?誰叫你嫁給了我一個鄉鎮財政員……”按上面要求,一個大的農業鄉鎮財政所,專管員的配置至少要15個人,而2017年3月23日,他到沙口財政所任所長的第一天,沙口財政所迎接他的人只有4個人(其中:3名女同志,1名男同志),而且這位男同志7月份就要辦理退休手續。面對當時所內事情多、任務重、人手少、壓力大,拿一般的人來說心里一定會直打鼓,這么大的鄉鎮,只有4個人,工作怎么開展啊!可他就是不信這個邪。眼看4月份又是耕地地力補貼發放的時間,再加上土地確權后的第一年實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,全鎮8414戶基礎數據都要從新重新統計,重新錄入系統,難度可想而知。針對這種現象,為了穩住全所人員的心,他“因地制宜”,果斷采取了一定的措施:一是他身先士卒,以身作則,咬緊牙關,不分白晝,全身心投入。白天他自已帶隊走村入戶摸信息,晚上又親自上電腦錄入、測算。二是為了打消職工顧慮,調動職工積極性,增強全所凝聚力,提高工作效益,他又籌措資金開辦職工食堂。這樣全所人員基本上從早上到晚上都在所里加班加點。單位副所長楊琴長期對別人說的一句話:“我們的尹所長,什么苦事,累事都是自已先搶著干,是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們,我們跟著他干,雖然累點,但我們一起工作地開心。”憑借全所人員“一股繩”的擰勁和拼勁,2017年該所在全市率先將634萬元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我及時、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,且出錯率基本為零。
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所長率先垂范,所以沙口鎮財政所每個職工也對各項工作都勇爭全市一流。2017年、2018年全所連續二年都被市局和當地政府評為先進單位,2019年還被洪湖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。